自考復習需要重視考試大綱,考試命題是圍繞大綱來的,所以復習一定要緊扣考試大綱,再結合考試大綱來弄懂重點、難點、疑點。因為考試大綱一般都是含有命題來指導思想工作、考試范圍、命題要求等重要信息。為了輔助各位考生學習,重慶自考網自考頻道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2年自考27484通信原理與系統復習資料,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年自考27484通信原理與系統復習資料
Ⅰ 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
《通信原理與系統》課程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電子工程專業的必修課,是為培養自學應考者了解和掌握現代通信系統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而設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現今是高度信息化時代,信息和通信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命脈”。本課程以現代通信系統為背景,主要討論如何有效而可靠地傳輸信息。本課程不針對特定的某種通信系統,而是從一般通信系統的模型入手,討論通信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以有效性和可靠性為線索,以模擬通信系統為基礎,重點討論數字通信系統,具體包括數字基帶傳輸系統、數字帶通傳輸系統、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信源編碼、差錯控制編碼及同步原理。
二、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自學應考者掌握并理解通信的含義和通信系統的組成;掌握模擬通信調制的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掌握并理解數字基帶系統、帶通系統及最佳接收系統中的傳輸技術;掌握信源編碼、差錯控制編碼及同步技術;能夠運用所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簡單的通信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
三、與相關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本課程以《模擬電子線路》、《信號與系統》、《隨機過程》等課程為先修課,為后續進一步拓展通信理論和通信技術奠定基礎。
四、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的重點包括模擬調制系統、數字基帶系統和數字帶通系統的調制解調原理及性能分析等知識點;次重點包括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模擬信號的數字化及差錯控制編碼等知識點。本課程的難點主要是模擬通信系統和數字通信系統的性能分析。
Ⅱ 考核目標
本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領會、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四個層次規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四個能力層次是遞升的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各能力層次的含義是:
識記(Ⅰ):要求考生能夠識別和記憶本課程中有關通信、通信系統的相關概念、定義、原理框圖、信號表達式、信號波形、重要結論等,并能夠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確的表述、選擇和判斷。
領會(Ⅱ):要求考生能夠領悟和理解本課程中有關通信系統概念、工作原理的內涵及外延,理解通信系統中采用相關技術的確切物理意義及其不同適用條件,能夠鑒別關于概念和方法中似是而非的說法;理解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并能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對通信系統進行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解釋和說明。
簡單應用(Ⅲ):要求考生能夠根據已知的知識和系統某項特定的指標要求,對簡單通信系統(或系統的一部分)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或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能把分析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還可運用本課程中的少量知識點,利用簡單的信號與系統知識進行通信系統分析,如簡單的性能指標計算、信號波形繪圖等。
綜合應用(Ⅳ):要求考生能夠針對完整的模擬或數字通信系統,運用所學的原理和方法,設計系統調制解調原理框圖,推導各級信號表達式,分析系統性能指標,并給出正確的分析結論。
Ⅲ 課程內容與考核要求
第一章 緒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通信的發展;掌握通信系統中的信息、消息、信號、基帶信號、已調信號等概念;理解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區別;信息度量的計算;理解通信系統的組成、分類及主要性能指標;掌握數字通信系統的優缺點。
二、課程內容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統模型;
1.3 通信系統分類與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統主要性能指標。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通信的基本概念
識記:通信;電信;消息;信息;信號;模擬信號;數字信號。
領會:信息、消息和信號的含義及其聯系;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區別。
2. 通信系統模型
識記:基帶信號;已調信號;帶通信號;通信系統模型;模擬通信系統;數字通信系統。
領會:基帶信號、已調信號和帶通信號的關系;模擬通信系統和數字通信系統的組成;數字通信的優點和缺點。
3. 通信系統分類與通信方式
識記: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全雙工通信。
領會:按調制方式進行通信系統分類;通信系統的通信方式。
4. 信息及其度量
識記:信息量及其單位;熵。
領會:信息度量的方法;信息量與概率的關系;信息量的統計平均。
簡單應用:離散信源信息量的計算;離散信源熵的計算。
5. 通信系統主要性能指標
識記:有效性;可靠性;頻帶利用率;信息速率;碼元速率;誤碼率;誤信率。
領會:碼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關系;模擬通信系統和數字通信系統有效性及可靠性的衡量指標。
簡單應用:頻帶利用率計算;碼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計算;誤碼率及誤信率計算。
四、本章重點、難點
消息、信息、信號、模擬信號、數字信號等概念;通信系統的組成及分類;模擬通信系統與數字通信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信息量及熵的計算;碼元速率、信息速率及誤碼率的計算。
第二章 確知信號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能量信號和功率信號的定義和區別;掌握并理解功率信號的頻譜和功率譜密度,能量信號的頻譜密度和能量譜密度;掌握并理解確知信號的自相關函數和互相關函數的定義及性質。
二、課程內容
2.1 確知信號的類型;
2.2 確知信號的頻域性質;
2.3 確知信號的時域性質。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確知信號的類型
識記:確知信號;能量信號;功率信號。
領會:能量信號和功率信號的區別。
2. 確知信號的頻域性質
識記:功率信號的頻譜;能量信號的頻譜密度;能量信號的能量譜密度;功率信號的功率譜密度。
領會:能量譜密度和功率譜密度的區別;頻譜和頻譜密度的區別和聯系。
簡單應用:常用信號(單位沖擊函數、方波、三角波、沖擊函數序列等)能量(或功率)及其譜密度計算。
3. 確知信號的時域性質
識記:自相關函數;互相關函數。
領會:自相關函數的性質;自相關函數與能量(或功率)譜密度的關系。
簡單應用:功率(或能量)信號自相關函數的計算。
四、本章重點、難點
功率信號、能量信號、頻譜、頻譜密度、能量譜密度、功率譜密度、自相關函數、互相關函數等概念;能量和功率的計算;相關函數和譜密度的計算。
第三章 隨機過程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隨機過程的定義和特征;掌握平穩隨機過程的定義、各態歷經性、相關函數和功率譜密度;掌握高斯隨機過程的定義、性質和分布函數;理解平穩隨機過程通過線性系統的性質;掌握窄帶隨機過程的表達式和統計特性;掌握正弦加窄帶高斯噪聲的統計特性;掌握高斯白噪聲和帶限白噪聲的性質。
二、課程內容
3.1 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
3.2 平穩隨機過程;
3.3 高斯隨機過程;
3.4 平穩隨機過程通過線性系統;
3.5 窄帶隨機過程;
3.6 正弦波加窄帶高斯噪聲;
3.7 高斯白噪聲和帶限白噪聲。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
識記:隨機過程;分布函數;均值;方差;相關函數。
2. 平穩隨機過程
識記:嚴平穩隨機過程;廣義平穩隨機過程;各態歷經性;平穩過程的自相關函數;平穩過程的功率譜密度。
領會:嚴平穩隨機過程和廣義平穩隨機過程的關系;隨機過程各態歷經性和平穩的關系;自相關函數的性質;維納——辛欽定理。
簡單應用:隨機過程均值、方差及相關函數的計算;平穩隨機過程的自相關函數及功率譜密度計算。
3. 高斯隨機過程
識記:高斯隨機過程;高斯隨機變量。
領會:高斯隨機過程的性質;高斯隨機變量的一維概率密度函數。
4. 平穩隨機過程通過線性系統
領會:平穩隨機過程通過線性系統后輸出隨機過程的統計特性。
5. 窄帶隨機過程
識記:窄帶隨機過程。
領會:窄帶隨機過程的同相——正交表示形式;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統計特性。
6. 正弦波加窄帶高斯噪聲
領會:正弦波加窄帶高斯噪聲的包絡和相位的統計特性。
7. 高斯白噪聲和帶限白噪聲
識記:白噪聲;高斯白噪聲;低通白噪聲;帶通白噪聲;窄帶高斯白噪聲。
領會:白噪聲及帶限白噪聲的功率譜密度和自相關函數。
四、本章重點、難點
嚴平穩、廣義平穩及各態歷經性的含義與意義;平穩過程自相關函數的性質;高斯過程的性質;窄帶高斯過程的同相正交分量的統計特性;高斯白噪聲的性質;隨機過程的均值、方差、自相關函數、功率譜密度等的計算。
第四章 信道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信道的定義、分類和模型;恒參信道和隨參信道的特性及其對信號傳輸的影響;掌握連續信道容量的計算。
二、課程內容
4.1 無線信道;
4.2 有線信道;
4.3 信道的數學模型;
4.4 信道特性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4.5 信道中的噪聲;
4.6 信道容量。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無線信道
識記:信道的定義;信道的分類;電波傳播的分類。
2. 有線信道
識記:有線信道的分類。
3. 信道的數學模型
識記:調制信道;編碼信道;加性干擾;乘性干擾;恒參信道;隨參信道;時變信道。
領會:調制信道和編碼信道模型。
4. 信道特性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識記:頻率失真;碼間串擾;相位失真;多徑效應;衰落;頻率選擇性衰落;確知信號;隨相信號;起伏信號。
領會:恒參信道傳輸特性的描述;恒參信道的非理想性對信號傳輸的影響;隨參信道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5. 信道中的噪聲
識記:噪聲的分類。
6. 信道容量
領會:連續信道容量公式的含義;連續信道容量C與信道帶寬B、信噪比S/N、信號功率S及噪聲功率譜密度n0的關系。
簡單應用:利用連續信道容量公式進行相關計算。
四、本章重點、難點
調制信道及編碼信道的模型;恒參及隨參信道對信號傳輸的影響;連續信道容量理解及相關計算。
第五章 模擬調制系統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調制的目的;掌握線性調制(AM、DSB、SSB)的調制解調原理及性能分析;了解VSB的原理;掌握FM及PM的調制解調原理及FM系統的性能分析;掌握門限效應及頻分復用的概念。
二、課程內容
5.1 幅度調制(線性調制)原理;
5.2 線性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5.3 非線性調制(角度調制)原理;
5.4 調頻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5.5 各種模擬調制系統的比較;
5.6 頻分復用。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幅度調制(線性調制)原理
識記:調制;載波調制;已調信號;幅度調制;調制效率;相干解調;包絡檢波。
領會:調制的作用和目的;線性調制的含義;AM/DSB/SSB的調制解調原理及框圖、信號時域表示及頻譜;AM調制的過調幅現象。
簡單應用:調制效率的計算;AM/DSB/SSB信號的時域表示。
綜合應用:AM/DSB/SSB的調制解調框圖的繪制、時域信號推導及頻譜計算。
2. 線性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識記:調制制度增益;門限效應。
領會:相干解調和非相干解調的含義;門限效應產生的條件;AM/DSB/SSB系統接收機前端帶通濾波器的作用。
綜合應用:AM/DSB/SSB系統的抗噪性能分析,包括系統帶寬、解調器輸入輸出信噪比及調制制度增益等的計算。
3. 非線性調制(角度調制)原理
識記:調頻(FM);調相(PM);調頻指數;調相指數;窄帶/寬帶調頻;FM和PM信號的時域表達式。
領會:瞬時頻偏、瞬時相位、最大頻偏、最大相偏等之間的關系;FM與PM的關系;窄帶調頻和AM調制的區別和聯系;FM調制過程中的功率分配;FM信號的產生方法;FM鑒頻器解調的原理;。
綜合應用:FM/PM系統的時域信號表示及頻譜的推導、調頻(調相)指數及信號帶寬計算。
4. 調頻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識記:鑒頻器;預加重;去加重。
領會:鑒頻器解調的原理;鑒頻解調器輸出噪聲功率譜特性;小信噪比條件下鑒頻器解調的門限效應現象。
綜合應用:FM系統的抗噪性能分析,包括輸入輸出信噪比、帶寬及調制制度增益等計算。
5. 各種模擬調制系統的比較
識記:AM/DSB/SSB/FM信號帶寬及調制制度增益。
領會:同等條件下SSB和DSB系統的性能比較。
綜合應用:AM/DSB/SSB/FM系統的綜合性能分析和比較。
6. 頻分復用
識記:頻分復用。
領會:頻分復用的實現方法。
四、本章重點、難點
AM/DSB/SSB/FM系統的調制解調原理及有效性和可靠性性能分析計算。
第六章 數字基帶傳輸系統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數字基帶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數字基帶信號的表示及其頻譜特性;常用傳輸碼型的編碼譯碼及特點;掌握無碼間串擾基帶系統的傳輸特性及抗噪性能分析;掌握眼圖的概念;理解采用部分響應技術的目的及實現方法;掌握時域均衡原理及迫零均衡器的設計。
二、課程內容
6.1 數字基帶信號及其頻譜特性;
6.2 基帶傳輸的常用碼型;
6.3 數字基帶信號傳輸與碼間串擾;
6.4 無碼間串擾的基帶傳輸特性;
6.5 基帶傳輸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6.6 眼圖;
6.7 部分響應和時域均衡。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數字基帶信號及其頻譜特性
識記:數字基帶信號;數字基帶系統;歸零(RZ)波形;非歸零(NRZ)波形;差分波形(相對碼波形);絕對碼波形。
領會:常用基帶信號(單極性、雙極性、RZ、NRZ、差分)波形的特點;基帶信號的頻譜特性。
簡單應用:單/雙極性RZ和NRZ矩形脈沖功率譜計算。
2. 基帶傳輸的常用碼型
識記:基帶傳輸碼型選擇原則;AMI、HDB3、雙相碼、CMI碼及塊編碼的概念。
領會:AMI和HDB3碼的特點及其編譯碼方法。
3. 數字基帶信號傳輸與碼間串擾
識記:數字基帶信號傳輸框圖;碼間串擾。
領會:數字基帶信號傳輸系統中各部分的功能及信號表示;碼間串擾產生的原因。
4. 無碼間串擾的基帶傳輸特性
識記:奈奎斯特帶寬;奈奎斯特速率;余弦滾降;滾降系數。
領會:消除碼間串擾的基本思想;無碼間串擾的時域條件和頻域條件;余弦滾降特性;余弦滾降信號帶寬與奈奎斯特帶寬的關系。
簡單應用:求基帶信號的奈奎斯特帶寬、傳輸帶寬和頻帶利用率。
綜合應用:利用無碼間串擾的時域(頻域)條件討論基帶傳輸系統的碼間串擾。
5. 基帶傳輸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綜合應用:二進制單(雙)極性基帶系統的誤碼性能分析。
6. 眼圖
識記:眼圖。
領會:眼圖的形成原理及其功能;眼圖與碼間串擾、噪聲的關系;眼圖模型可以決定的幾個參數(最佳抽煙時刻、定時誤差靈敏度、判決門限、噪聲容限、抽樣失真、過零點畸變等);二進制與多進制波形眼圖的區別。
簡單應用:二進制波形眼圖的繪制。
7. 部分響應和時域均衡
識記:奈奎斯特第二準則;部分響應波形;部分響應系統;差錯傳播;相關編碼;均衡器;峰值失真;均方失真。
領會:部分相應波形的思想;第I類部分響應波形的“預編碼——相關編碼——模2判決”過程;時域均衡的原理;峰值失真準則和均方失真準則的意義。
綜合應用:迫零均衡器的設計。
四、本章重點、難點
常用基帶碼型(AMI、HDB3)的編譯碼;無碼間串擾的時域/頻域條件;基帶傳輸系統的奈奎斯特帶寬(速率)、頻帶利用率、誤碼率等計算及碼間串擾性能分析;迫零均衡器的設計。
第七章 數字帶通傳輸系統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原理及抗噪性能分析;理解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性能比較;掌握多進制調制系統的概念;掌握QPSK和QDPSK的調制原理。
二、課程內容
7.1 二進制數字調制原理;
7.2 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7.3 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性能比較;
7.4 多進制數字調制原理。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二進制數字調制原理
識記:數字調制;數字帶通傳輸系統;二進制調制;多進制調制;相對相移鍵控;相對碼;差分編碼;差分譯碼;相位模糊;二進制調制系統帶寬。
領會:2ASK、2FSK、2PSK及2DPSK調制解調的原理框圖、信號時域頻域表示及波形;2PSK相干解調中的“倒π”現象;差分編譯碼規則。
綜合應用:2ASK、2FSK、2PSK及2DPSK系統調制解調原理框圖的繪制、系統各部分信號波形繪制、帶寬計算等。
2. 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識記:2ASK、2FSK、2PSK及2DPSK系統誤碼率公式。
領會:2ASK、2FSK及2DPSK系統誤碼率推導及在相干和非相干解調方式下的抗噪性能差異。
綜合應用:2ASK、2FSK、2PSK及2DPSK系統誤碼率計算。
3. 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性能比較
領會:2ASK、2FSK、2PSK及2DPSK系統在相同條件下的抗噪性能、帶寬及對信道敏感性的比較。
4. 多進制數字調制原理
識記:多進制調制的原理。
領會:QPSK和QDPSK調制原理、相位關系及星座圖;星座圖與調制系統的關系。
綜合應用:QPSK和QDPSK調制系統框圖的繪制,信號帶寬計算等。
四、本章重點、難點
二進制調制解調的原理框圖、信號表示、時域波形及調制解調系統各點波形;二進制調制信號帶寬及頻帶利用率計算;二進制調制系統性能分析;QPSK和QDPSK的相位關系、星座圖及調制原理框圖。
第九章 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準則;掌握確知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機結構、誤碼性能和最佳信號形式;理解匹配濾波器及其與相關器的等效關系;理解實際接收機與最佳接收機的性能比較;掌握基帶傳輸系統的最佳化。
二、課程內容
9.1 數字信號的統計特性;
9.2 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
9.3 確知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機;
9.4 確知數字信號最佳接收的誤碼率;
9.7 實際接收機和最佳接收機的性能比較;
9.8 數字信號的匹配濾波接收法;
9.9 最佳基帶傳輸系統。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數字信號的統計特性
識記:先驗概率;k維聯合概率密度函數。
領會:接收信號的統計特性。
2. 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
識記:最佳接收準則;錯誤轉移概率;后驗概率;最大似然準則;最大后驗概率準則。
領會:最佳接收準則中“最佳”的含義;最大似然準則和最大后驗概率準則的關系。
3. 確知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機
識記:最佳接收機概念及原理框圖;相關接收。
領會:利用最佳接收準則構造二進制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機。
簡單應用:二進制數字信號的最佳接收機原理框圖的繪制。
4. 確知數字信號最佳接收的誤碼率
識記:相關系數;二進制等能量數字信號的誤碼率公式。
領會:波形相關系數與誤碼率及最佳信號形式之間的關系。
5. 實際接收機和最佳接收機的性能比較
領會:二進制信號實際接收機和最佳接收機的性能比較。
6. 數字信號的匹配濾波接收法
識記:匹配濾波器。
領會:匹配濾波器的傳遞函數及沖激響應;匹配濾波接收和相關接收的關系。
綜合應用:求解信號匹配濾波器的傳遞函數、沖激響應及信號響應波形,并利用匹配濾波器設計最佳接收機。
7. 最佳基帶傳輸系統
識記:最佳基帶傳輸系統。
領會:理想最佳基帶傳輸系統的構造。
四、本章重點、難點
最佳接收準則和最大似然準則的含義;波形相關系數與誤碼率及最佳信號形式的關系;匹配濾波器和相關器的關系;最佳接收機的原理框圖;匹配濾波器傳遞函數、沖激響應和輸出信號的求解,以及利用匹配濾波器設計最佳接收機;最佳基帶傳輸系統的特性。
第十章 信源編碼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抽樣定理;理解自然采樣和平頂采樣區別;掌握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掌握PCM原理和A率13折線編譯碼原理及信號帶寬;掌握增量調制的原理、信號帶寬和信號量噪比分析;掌握時分復用的概念。
二、課程內容
10.1 引言;
10.2 模擬信號的采樣;
10.3 模擬脈沖調制;
10.4 抽樣信號的量化;
10.5 脈沖編碼調制;
10.7 增量調制;
10.8 時分復用。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引言
識記:信源壓縮編碼;信源無損壓縮;信源有損壓縮。
領會:模擬信號數字化的三個步驟。
2. 模擬信號的采樣
識記:奈奎斯特抽樣速率;奈奎斯特抽樣間隔。
領會:低通抽樣定理;帶通抽樣定理。
簡單應用:低通(或帶通)模擬信號最小抽樣頻率的計算。
3. 模擬脈沖調制
識記:脈沖振幅調制;脈沖寬度調制;脈沖位置調制;自然抽樣;平頂抽樣。
領會:自然抽樣和平頂抽樣的波形和頻譜間的區別和聯系。
4. 抽樣信號的量化
識記:均勻量化;非均勻量化;量化噪聲;信號量噪比;A律壓縮;μ律壓縮。
領會:量化的原理;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的區別;非均勻量化的優點;13折線壓縮特性對A律的近似。
簡單應用:均勻量化器信號量噪比的計算。
5. 脈沖編碼調制(PCM)
識記:自然二進碼和折疊二進碼的編碼規則;A律13折線PCM編碼的編碼規則。
領會:逐次比較型PCM編碼器的工作原理。
簡單應用:PCM信號碼元速率和傳輸帶寬的計算。
綜合應用:利用逐次比較型PCM編碼器對信號進行PCM編碼,以及編碼量化誤差和譯碼量化誤差的計算;7位PCM碼與11位線性碼間的相互轉換。
6. 增量調制(ΔM)
識記:過載量化噪聲;最大信號量噪比。
領會:ΔM的基本原理;不過載的條件和編碼范圍。
簡單應用:ΔM信號最大信號量噪比的計算。
7. 時分復用
識記:時分復用的概念。
簡單應用:時分復用信號碼元速率和傳輸帶寬的計算。
四、本章重點、難點
低通抽樣定理和帶通抽樣定理;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的比較;均勻信號量噪比的計算;逐次比較型PCM編碼器的工作原理;A律13折線PCM編譯碼及量化誤差的計算;PCM信號傳輸速率和帶寬計算;ΔM信號最大信號量噪比的計算。
第十一章 差錯控制編碼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差錯控制的常用技術;掌握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理解最小碼距與糾檢錯能力的關系;掌握線性分組碼概念及編譯碼原理;掌握循環碼的概念及編譯碼原理;掌握卷積碼的基本原理。
二、課程內容
11.1 概述;
11.2 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
11.3 糾錯編碼的性能;
11.4 簡單的實用編碼;
11.5 線性分組碼;
11.6 循環碼;
11.7 卷積碼。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概述
識記:常用差錯控制技術;隨機信道;突發信道;混合信道。
2. 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
識記:分組碼的概念;碼重;碼距;漢明距離。
領會:最小碼距和糾檢錯能力的關系。
簡單應用:分組碼碼距、碼重、糾檢錯碼位數的計算。
3. 糾錯編碼的性能
識記:編碼增益。
領會:糾錯編碼改善系統性能的原因。
4. 簡單的實用編碼
識記:奇偶監督碼編碼原理;二維奇偶監督碼編碼原理。
領會:奇偶監督碼的檢錯原理和檢錯能力。
簡單應用:奇偶監督碼的編碼。
5. 線性分組碼
識記:代數碼;線性碼;系統碼;校正子;漢明碼;監督矩陣;生成矩陣。
領會:線性分組碼的編譯碼原理及特點;監督矩陣和生成矩陣的關系;漢明碼的特點。
綜合應用:線性分組碼的監督矩陣和生成矩陣的計算以及利用生成矩陣進行編碼。
6. 循環碼
識記:循環碼的概念。
領會:循環碼的特點及編譯碼原理;循環碼生成多項式的特點及生成矩陣的構造。
簡單應用:利用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構造生成矩陣。
7. 卷積碼
識記:卷積碼的概念及表示;編碼約束度;編碼約束長度。
領會:卷積碼的編碼原理。
四、本章重點、難點
糾錯碼的基本原理及最小碼距與糾檢錯能力的關系;線性分組碼的編譯碼原理及監督矩陣和生成矩陣的計算;循環碼編譯碼原理及其生成多項式特點和生成矩陣的構造。
第十三章 同步原理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載波同步的方法及載波相位誤差對解調性能的影響;掌握碼元同步的方法及碼元同步誤差對系統性能的影響;掌握群同步的方法及性能。
二、課程內容
13.1 概述;
13.2 載波同步;
13.3 碼元同步;
13.4 群同步。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 概述
識記:載波同步的概念;碼元同步的概念;群同步的概念。
2. 載波同步
識記:載波同步的分類。
領會:平方環和Costas環進行載波同步的原理及框圖。
簡單應用:載波同步誤差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分析。
3. 碼元同步
識記:碼元同步的分類。
領會:超前/滯后門同步原理及框圖。
4. 群同步
識記:群同步的集中插入法和分散插入法;假同步概率;漏同步概率。
領會:集中插入法和分散插入法的特點和應用場合;假同步概率和漏同步概率的關系;同步電路的兩種工作狀態及其轉換。
簡單應用:假同步概率和漏同步概率的計算。
四、本章重點、難點
Costas環載波同步原理;載波同步誤差對系統性能的影響;超前/滯后門同步原理;群同步的集中插入法和分散插入法的區別及假同步概率和漏同步概率的計算。
Ⅳ 關于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
一、自學考試大綱的目的和作用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根據專業自學考試計劃的要求,結合自學考試的特點而確定。其目的是對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課程考試命題進行指導和規定。
本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明確了本課程學習的內容以及深廣度,規定了本課程自學考試的范圍和標準。因此,它是編寫自學考試教材和輔導書的依據,是社會助學組織進行自學輔導的依據,是自學者學習教材、掌握課程內容知識范圍和程度的依據,也是進行自學考試命題的依據。
二、課程自學考試大綱與教材的關系
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進行學習和考核的依據,教材是學習掌握課程知識的基本內容與范圍,教材的內容是大綱所規定的課程知識和內容的擴展與發揮。
本大綱與教材所體現的課程內容完全一致;大綱里面的課程內容和考核知識點,教材里都能找到。
三、關于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通信原理(第7版)》,樊昌信、曹麗娜編,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年。
四、關于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的指導
本大綱的課程基本要求是依據專業考試計劃和專業培養目標而確定的。課程基本要求還明確了課程的基本內容,以及對基本內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識點構成了課程內容的主體部分。因此,課程基本內容掌握程度、課程考核知識點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核的主要內容。
為有效地指導個人自學和社會助學,本大綱已指明了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章節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章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共5學分。
根據電子工程專業(本科段)的學習要求以及本課程的特點,考生在進行自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學習本課程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知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與本課程有關的課程的聯系,以便使以后的學習能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
2.在學習教材具體每一章內容前,自學者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關于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學習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3.本課程知識點較多、范圍比較廣泛。全書以“有效性”和“可靠性”為主線,將所有內容融為一個整體,各章又有相對獨立性。自學者應根據大綱要求,首先全面系統地學習各章內容,深刻領會通信系統的基本理論;其次,應當掌握通信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分析方法,同時注意各章之間的聯系;然后,在全面系統的基礎上掌握重點,有目的地深入學習重點章節。切忌在沒有了解全貌的情況下孤立地去抓重點,押題目。
4.本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工程性很強的課程,自學者要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學習。在學習中切忌死記硬背,而應當把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加深領會教材內容,進而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
5.在理解教材各章中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教材中的例題,理解解題方法;根據大綱要求,認真做好每一章后面的思考題和習題,在解題過程中,應領會含義,理解概念,舉一反三。
五、應考指導
1. 如何學習。很好的計劃和組織是你學習成功的法寶。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訓學習,一定要跟緊課程并認真完成作業,要知道認真完成作業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非常有幫助。為了在考試中作出滿意的回答,你必須對所學課程內容有很好的理解。對于學***度,你可以使用“行動計劃表”來監控你的學***展。在閱讀課本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做好讀書筆記。如有需要重點注意的內容,可以用彩筆來標注。如:紅色代表重點;綠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黃色代表可以運用在工作之中。對于一些能夠幫助理解的參考資料,可以做一些批注,如在空白處記錄相關網站或文章。
2. 如何考試。卷面整潔非常重要。書寫工整,段落與間距合理,卷面賞心悅目有助于教師評分,教師只能為他能看懂的內容打分。解答問題時,一定要仔細審題,回答所提出的問題。要回答所問的問題,而不是回答你自己樂意回答的問題!避免超過問題的范圍。對于綜合計算題,一定要注意解題步驟,不能過于簡單,因為閱卷是按步驟給分的。
3. 如何處理緊張情緒。正確處理對失敗的懼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請教已經通過該科目考試的人,問他們一些問題。做深呼吸放松,這有助于使頭腦清醒,緩解緊張情緒。考試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靜。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礙。這是一個普遍問題!如果你在考試中出現這種情況,一定不要緊張,試試下列方法:使用“線索”紙條。進入考場之前,將記憶“線索”記在紙條上,但你不能將紙條帶進考場,因此當你閱讀考卷時,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記下。按自己的步調進行答卷。為每個考題或部分分配合理時間,并按此時間安排進行。
六、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社會助學者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認真鉆研指定教材,明確本課程的特點和學習要求,對考生進行切實有效的輔導,避免考生在自學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偏向,把握社會助學的正確方向。
2.社會助學者應對考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向考生提倡“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
3.社會助學者應注意對考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考生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對考生提出的問題,社會助學者應以啟發引導為主。
4.社會助學者應努力引導考生將識記、領會、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聯系起來,將基本知識轉化為識記工作能力,全面培養和提升考生的綜合素質。
5.社會助學者應指導考生正確處理重點和一般的關系。課程內容有重點與一般之分,但考試內容是全面的,而且重點與一般是相互影響的,不是截然分開的。社會助學者應指導自學應考者全面系統地學習教材,掌握全部考試內容和考核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突出重點。總之,要把重點學習同兼顧一般結合起來,切勿孤立地抓重點,把自學應考者引向猜題押題。
七、對考核內容的說明
本課程要求考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內容都作為考核的內容。課程中各章的內容均由若干知識點組成,在自學考試中成為考核知識點。因此,課程自學考試大綱中所規定的考試內容是以分解為考核知識點的方式給出的。由于各知識點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識自身的特點不同,自學考試將對各知識點分別按三個或四個認知(或叫能力)層次確定其考核要求。
八、關于考試命題的若干規定
1.本課程采用閉卷考試的方法,考試時間長度為150分鐘。在考試過程中除攜帶必要的答題用的水筆、橡皮、直尺外,嚴禁攜帶其他與考試無關的工具。
2.本大綱各章所規定的基本要求、知識點及知識點下的知識細目,都屬于考核的內容。考試命題既要覆蓋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課程的重點、章節重點,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度。
3.命題不應有超出大綱中考核知識點范圍的題目,考核目標不得高于大綱中所規定的相應的最高能力層次要求。命題應著重考核自學者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是否了解或掌握,對基本方法是否會用或熟練。不應出與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題或怪題。
4.本課程在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分數比例大致為:識記占20%,領會占30%,簡單應用占30%,綜合應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試題的難易程度,試題的難度可分為:易、較易、較難和難四個等級。每份試卷中不同難度試題的分數比例一般為2:3:3:2。必須注意試題的難易程度與能力層次有一定的聯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個能力層次中對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著不同的難度,切勿混淆。
6.課程考試命題的主要題型一般有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綜合計算題。在命題工作中必須按照本課程大綱中所規定的題型命制,考試試卷使用的題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課程對題型規定。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重慶自考網還為各位考生提供【重慶自考自考題庫】【重慶自考自考真題下載】【自考題庫app下載】三大刷題工具,有需要的考生也可點擊查看。

發布時間:2022-06-29 14:53
關注次數:

